近日,有一则话题冲上微博热搜
#专家建议晚饭吃七分饱#
不少网友发出疑问
未必现在连饭都不让人吃饱啊?
莫慌,这么说是有依据的
我院脾胃肝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钟涛
为大家讲解其中的奥秘
吃7分饱,对身体有哪些好处? 钟涛医生介绍,饭吃七分饱,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之一,在普遍能量过剩的今天,这样的饮食对身体是有好处的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控制体重。如果每餐都吃太饱,人很难受不说,营养还过剩了,多出来的营养不仅会加重消化负担,身体也不能有效对其进行吸收和利用,食物残渣不断堆积在体内,久而久之人就容易肥胖。如果在七分饱时停止进食,人既不会提前饥饿,也不容易肥胖。 肠胃负担小。吃进去的食物需要肠胃消化,吃太饱会加重肠胃消化负担,肠道蠕动速度会减慢,时间久了,胃黏膜容易受损。每餐只吃7分饱的人,胃会更健康。 保护大脑。如果吃太饱,血液循环停留在胃部的时间较长,流向大脑的血液可能会不足,脑部会有一点缺氧,就容易想睡觉、没精神。长期下去,大脑可能会提前衰老,甚至带来脑部或心血管方面的问题。 钟涛医生说,每逢大假后消化科都会迎来就诊高峰期,源于节假日里部分市民暴饮暴食,加上连续饮酒,消化系统极易超负荷运行,进而引发消化道疾病。 理论上讲,其实每餐都吃七分饱就行,但白天要工作,身体能量消耗多,多吃点也能消耗掉。晚上通常都是下了班回到家休息,身体能量消耗少,所以更倡导晚饭吃个七分饱。 7分饱是什么概念呢? 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,对几分饱的概念做出了解释: 七分饱: 胃里还没觉得满,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,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,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,可如果把食物撤走,话题话题,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。 八分饱: 胃里感觉满了,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。 九分饱: 还能勉强吃几口,但每一口都是负担,觉得胃里已经胀满。 十分饱: 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,多吃一口都是痛苦。 简单点说,7分饱是一个可继续吃也可不吃的状态,似饱非饱,此时人没有明显的饱腹感,但并不感到饿,虽然还能继续吃,但对食物的需求在明显下降,吃饭速度也变慢了,到吃第二餐之前不会感到饥饿。饭吃七分饱,需要逐渐摸索理解,才能掌握好这个量。 吃饭好习惯 此外,吃饭的时候还要养成几个小习惯: 不狼吞虎咽,要细嚼慢咽。胃部把“吃饱的信息”传递给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,而有些人习惯狼吞虎咽,很快就吃饱了,导致大脑来不及接受信息,这样会加重胃的负担,就容易出现吃撑的状况。所以吃饭最好细嚼慢咽,时间应该不少于20分钟。 两餐间隔4-6小时。两餐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,影响劳动和工作效率;间隔时间太短,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,影响食欲和消化,两餐间隔4-6小时是比较合适的,这样不至于没胃口,也不至于太饿。 饥饿时适当加点餐。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容易吃过多的食物,很容易就吃过饱,如果感到饥饿了,这个时候可以先喝杯酸奶、吃点水果或一小把坚果垫垫肚子,相对更容易控制进食量。